森林公安

本刊已许可中国知网以数字化方式复制、汇编、发行、信息网络传播本刊全文。本刊支付的稿酬已包含中国知网著作权使用费,所有署名作者向本刊提交文章发表之行为视为同意上述声明。如有异议,请在投稿时说明,本刊将按作者说明处理。

访问量:2809

业务论坛

  • “三治融合”视域下基层治理体系建设与路径研究

    王莉;齐晓亮;

    <正>一、问题的提出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二十大强调,要“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城乡基层治理体系”。推动“三治融合”成为新时代基层治理创新的重要方向,特别是在人口流动日益加剧、社会结构深刻变迁、利益诉求日益多元的背景下,传统的基层治理模式面临工具理性过重、制度碎片化、主体失衡等诸多现实挑战。如何以“三治融合”为路径,构建权责清晰、协同有力、运行高效的基层治理体系,已成为亟须深入探讨的课题。

    2025年04期 No.145 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58K]
  • “多重感官法律”赋能调解:提升家事纠纷解决质效的实践进路

    张海;陈爱武;

    <正>纠纷调解作为一种争议解决机制,其核心在于由作为公正中立第三方的调解人员搭建沟通桥梁,并运用法学、心理学、社会学等专业知识,协助当事人厘清争议焦点、促进有效沟通,共同探索可行且可接受的解决方案。调解的本质属性是自愿性。在此过程中,调解员作为专业知识的载体,其核心目标之一是通过帮助当事人理解那些通常为专业人士所关注的核心问题,进而辅助其做出明智决策。因此,调解是一个高度专业化、跨学科的实践领域,要求调解员具备扎实的法律知识基础,并深刻理解情绪管理、有效沟通、动机激发以及问题解决等心理学原理。

    2025年04期 No.145 7-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78K]
  • 我国东北三省猎杀珍贵、濒危野生动物犯罪现状及对策——基于111份一审刑事判决分析

    郑洪广;

    <正>一、我国珍贵、濒危野生动物刑事保护概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野生动物是地球上所有生命和自然生态体系重要组成部分,中国高度重视野生动物保护事业,积极参与野生动物保护国际合作,认真履行野生动物保护国际义务。我国积极加入野生动物保护国际公约,于1980年决定加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该公约于1981年对中国生效。我国积极推进野生动物保护国内立法,于1988年制定了《野生动物保护法》(经过3次修订,目前生效的是2022年修订文本),于1992年制定了《陆生野生动物保护实施条例》(经过2次修订,目前生效的是2016年修订文本)。

    2025年04期 No.145 12-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05K]
  • 公安机关开展环境损害鉴定的理论审视与实践路径

    韩焕金;周用武;

    <正>公安机关在办理涉生态环境的犯罪案件时,对环境损害进行鉴定是办案过程中的关键环节。随着生态环境法律体系的不断完善,我国在立法层面已对生态环境损害问题作出相应规范。2021年实施的我国《民法典》第一千二百三十二条新增生态环境损害赔偿责任条款,为生态环境损害救济提供了民事法律依据。2022年,生态环境部、司法部等14部委联合印发的《生态环境损害赔偿管理规定》,进一步明确了生态环境损害的概念:因污染环境、破坏生态造成大气、地表水、地下水、土壤、森林等环境要素和植物、动物、微生物等生物要素的不利改变,以及上述要素构成的生态系统功能退化。

    2025年04期 No.145 18-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96K]
  • 公安机关应用人脸识别技术的正当性及其风险防范

    施冠玉;

    <正>在智慧警务背景下,人脸识别技术的应用为公安机关开展公安工作提供了诸多便利,推动了公安工作的转型与效能提升,但也不可避免地引发信息安全隐患,进而使部分群众对公安机关应用该技术的正当性产生质疑。因此,根据我国《个人信息保护法》及其他相关法律的规定,加强对公安机关应用人脸识别技术的风险防控,加大对公民面部识别数据的保护已然成为信息时代公安机关的重要任务。

    2025年04期 No.145 24-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67K]

警察文化

  • 生态文明教育融入公安院校教育改革探析

    高翔;胡楠;

    <正>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站在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和人类文明兴衰的战略高度,统筹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两个方面,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相结合,架构起了内涵丰富、逻辑严密、体系完善的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提供了科学指引。为贯彻落实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党中央高度重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教育,生态文明思想教育成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公安院校作为培养公安人才的教育主阵地,具有政治性、实战性、纪律性等教育特点,必须结合其独有特色和自身优势,不断推进生态文明教育融入公安院校教育改革。

    2025年04期 No.145 29-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68K]

教育训练

  • 公安院校整体绩效评价体系优化研究

    乔春华;

    <正>在信息技术与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公安院校作为警务人才培养、理论研究和实战创新的核心载体,亟须通过绩效管理改革应对新挑战。单位整体绩效评价,是围绕单位办学定位和功能实现程度的综合评价,通过宏观分析资源配置效率与资金使用效益,探析资源配置的有效性以及各部分要素之间的有机关系。当前,公安院校绩效评价体系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无法充分体现其办学特色和实际成效。本文结合公安院校的职能特点,构建以目标为导向的绩效评价框架,旨在提升办学质量、强化内控机制,最终服务于高素质警务人才培养的战略目标。

    2025年04期 No.145 35-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25K]
  • 公安院校智慧图书馆建设探析

    姜南;韩瑜;

    <正>智慧图书馆是图书馆在信息时代发展的新阶段,是信息技术、人工智能与图书馆发展相互融合的产物,也是公安院校图书馆建设的目标。公安院校担负着为公安育人、为公安献策的重要使命,而公安院校图书馆则为公安院校履行这一使命提供文献信息支持。2015年12月,教育部制定《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以下简称《规程》),作为指导和规范高校图书馆建设和发展的专门文件。《规程》明确阐释高校图书馆“是学校的文献信息资源中心,是为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服务的学术机构,是学校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校园文化和社会文化建设的重要基地”。

    2025年04期 No.145 38-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17K]
  • 情景教学法在“侦查措施”课程教学中的应用——以询问证人为例

    吴影飞;

    <正>情景教学法是指教师为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在教学过程中围绕某一教学主题,根据现实状况有针对性地设计高仿真场景,安排学生在特定环境下,通过模拟的方式学习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一种教学方法。情景教学法利用具体场景的设置能让学生在学习时有身临其境之感,进而认知、掌握、记忆其中涉及的知识点,是一种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的教学方法。“侦查措施”是一门理论与实践密切结合的侦查学专业课,适合开展情景教学法,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认知、理解和掌握侦查措施实务应用的重难点。询问证人是侦查过程中一种常见的侦查措施,笔者以询问证人为例,探讨情景教学法在“侦查措施”课程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2025年04期 No.145 41-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64K]
  • 新质生产力融入公安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研究——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为例

    吴霞;

    <正>新质生产力是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的先进生产力质态。发展新质生产力是目前我国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有效应对国际挑战的战略举措。公安院校是人民警察的摇篮,肩负着培养忠诚可靠、专业敬业、融通复合的公安人才的重大使命。将新质生产力融入公安院校教育过程中,培养大批高素质公安人才是公安工作高质量发展所需。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公安院校培育学警政治立场、价值导向、法律和道德素养的重要平台。

    2025年04期 No.145 45-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61K]
  • 下载本期数据